首页 > 社教

暑期未成年人红色文化寻访活动圆满结束

暑期,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依托《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和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两处红色场馆,充分发挥阵地宣传引领作用。配合开展“行知长宁红色路,争当时代好少年”红色文化寻访活动,在此基础上,引导青少年以“写一写”的形式感悟红色文化,开展“我心目中的‘你’——红色之旅”征稿活动。

 

两项活动现已圆满收官,我馆共接待未成年人3687人,团队322批,亲子活动180户,累计收到征文40余篇。

 

6月29日“行知长宁红色路,争当时代好少年”红色文化寻访活动开幕,当天共计接待中小学生200余人,组织参观了场馆内的陈列展览,进行内容丰富详实的讲解,有秩序按批次观看了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视频——《人民英雄罗亦农》和《长宁区革命斗争史回眸》,让学生们从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成立栉风沐雨、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继开幕之后,长宁实验小学、愚一小学、威宁小学、开元小学、延安中学等多个学校的学生纷至沓来,共同参与红色文化寻访活动,其中哈密路小学暑期参观达到了29批、而愚一小学人数更多,达到了68批。

“我心目中的‘你’——红色之旅”征稿活动是鼓励青少年在参观陈列、聆听讲解之后记录感悟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前期参观时,重点介绍这项活动,发放《布尔塞维克》编委成员及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相关领导同志的人物事迹宣传单片,引导学生依托人物介绍,通过电脑、手机网络做进一步的研究,丰富这一块的知识储备,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记录参观时的感受。在收到的所有征文中,其中《革命的火种代代相传——参观有感》、《红色的“你”》《探寻长宁红色足迹  争当时代好队员》等文章不仅描述了整个参观过程,还从思想层面写出了对革命先辈们的崇敬以及对自我的启发和激励等内容。

经过公平、公正的评选,整理出几篇比较优秀的征文作品,请读者朋友们一同阅读:

 

1

 

红色的“你”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参观记

 

 

 

法华镇路第三小学  刘家齐

 

2018年7月4日,太阳照烧着大地,我们“银河小队”的七名成员早早赶到了学校,因为今天,我们要参与“行知长宁红色路,争当时代好队员”的寻访活动,去参观《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虽然夏日炎炎,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要踏上这段红色之旅的脚步。

 

我们分别乘坐了两辆车,很快来到了位于长宁区愚园路1376弄34号的党中央早期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这是一栋小三层楼高的新式里弄建筑,推开黑色的大门,我们的“红色之旅”正式启程。听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在1984年就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长宁区人民政府将这一重要革命遗址修复为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并于1988年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展览分为两个区域:一楼为《长宁区革命史料史迹展》,重点介绍长宁区的三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楼为编辑部复原陈列。

 

我们先来到一楼。我注意到,这里陈列着很多泛黄的老报刊,展现了他们当时对革命的宣传。然后我们排着队,依次通过一道木质楼梯来到了临展厅,一进门,左边墙上有着对《布尔塞维克》编辑部事迹的介绍,右边的墙上,有着毛主席的题词。展示厅里有着两个电视,一个播放着当时战火纷飞、动乱的时代,另一个介绍着当时编辑委员会的人员,他们主要有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蔡和森、张太雷、毛泽东、周恩来、刘昌群等人。沿着窄窄的木质楼梯继续向上走,上边有两个厅,第一个厅是根据罗亦农被害前居住的房间复原,第二个是编辑委员会成员们一起开会的小房间,据介绍,这个房间保持了以前的陈设原样。真没想到,在这么小的房间里,竟然成就过这么伟大的事业,这着实令我感慨万千。

 

时间总是飞逝。参观结束后,我们“银行小队”的七人组在门口拍了合影。今天的红色之旅告一段落。

 

这一次参观,我们收获颇多,受益匪浅,看着陈列着的一件件文物,读者展板上的解说,心中满是对历史的崇敬,对英雄的崇敬。

 

2

 

我心目中的“你”

 

——暑期寻访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

 

 

 

上海市愚园路第一小学  徐子画

 

2018年7月12日,暑期中的一天,我们愚一小学四(6)班钻石小队的队员们冒着酷暑,准备前往位于江苏路389弄内的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去探一探那神秘的“红色基地”。

 

这个“红色基地”还真是神秘。我们穿过了上海市水务局的门房,走到弄堂深处,终于一座灰色砖结构的三层楼新式里弄住宅建筑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迫不及待地踏入了这座小楼一探究竟。

“红色基地”中共中央上海局的楼上楼下陈列了不少照片、文字解说,以及烈士遗物。我们通过这些,对以前的那段红色历史有了清晰的了解:1945年9月的一天,当时的这栋灰色小楼迎来了一对特殊的夫妻,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共产党员方行和王辛南。按照上级指示,他们以私人名义顶下这栋房子,作为活动地点。根据中央指示,上海局采取少开全体会议、多作政策指导、单线领导、党员转地不转关系等组织原则和工作方法,严格执行隐蔽精干的方针,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确保领导机关的机密性和对下属领导的持续性,在国统区开辟了人民革命的“第二战线”,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军的正面战场。

通过这次寻访活动,我们认识到了上海的解放是中共中央上海局总结城市斗争经验,率领上海各阶层人民里应外合的革命实践的结果,其历史贡献是巨大而不可磨灭的!

 

 

 

 

阅读更多征文作品,请滑动下方滚动条:

 

 

 

3

 

革命的火种代代相传

 

——参观《布尔塞维克》编辑部

 

法华镇路第三小学  顾潇扬

 

放暑假前,老师通知我,7月4日去参加一个少先队员的活动——参观布尔塞维克纪念馆。并吩咐当天要身穿校服,戴好红领巾。

 

回家后我问爷爷:什么是布尔塞维克呀?爷爷回答,那是苏联共产党!这个回答让我觉得有点和参观活动对不上号呀。正疑惑呢,爸爸解释说:你说的这个《布尔塞维克》,是一本刊物的名字,其它的靠你自己去了解了。

 

终于到7月4日了,同小伙伴们集合出发。在去《布尔什维克》纪念馆的路上,我带着一大串的问号,真想快点知道“布尔塞维克”到底是什么。

 

不一会,车已经到达目的地,我们走出车门。只见是一栋老洋房,门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就是这里了!

 

开始参观了!一进门,我们就看见一面红色的投影墙,上面主标题写着《布尔塞维克》编委,下面展示了26名在编辑部工作过的编委的照片和简介。有这么多了不起的人,在这里工作过,那这是本怎样的的刊物呢?

 

带着问号,我们走进了第一个参观的房间,通过阅读馆内陈列的资料和老师的讲解,我逐渐明白了这里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杂志社。这里是一群革命先驱,在旧中国冒着生命危险传播革命思想,唤醒穷苦大众,推翻旧社会,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的一个共产主义的宣传阵地!

 

而后,我们走到了纪念馆的二楼,二楼的墙上写着的四个大字——“星星之火”,它比喻的是《布尔塞维克》的编委们的工作,犹如在黑暗中率先举起了火把,带给人民光明,点起革命的熊熊烈火,烧遍了整个旧中国。

 

参观活动结束,这一行了解到了《布尔塞维克》的编委们用他们的笔和热血带给人民光明和信仰的光辉事迹,我低头看着胸前的红领巾,觉得它就像一束“星星之火“,烧热了我的内心,提醒我要牢记革命传统,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4

 

探寻长宁红色足迹 争当时代好队员

 

——参观《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有感

 

法华镇路第三小学  李雯晟

 

7月4日上午,我们长宁区法华镇路第三小学三(4)班的队干部们,来到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暨中央早期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进行参观,通过形象化、情感化的体验教育,进一步培养少年儿童的好思想、好品行,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上午9点,我们7名少先队干部们冒着酷暑,在班主任卢继平老师和热心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愚园路1376弄34号的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虽然天气炎热,但队员们穿戴整齐、统一佩戴队长袖标和红领巾,个个积极踊跃、士气高涨,以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开始了此次参观。

 

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位于石库门弄堂内,是一幢有着乳白色门洞和黑色卵石外墙的假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一楼是《长宁区革命史料史迹展》,重点介绍长宁区的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路易·艾黎故居和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二楼是《布尔赛维克》编辑部复原陈列。

 

在橱窗内展出《布尔塞维克》复印件前,队员们仔细浏览,上面载有毛泽东在井冈山领导农民暴动和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内容的通讯报道,珍贵的文献资料,使队员们对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在复原的编辑部常务编委郑超麟卧室原样前,队员们驻足良久,室内置有大床、衣橱、写字台等家具,室中间是一张八角麻将桌,开会时就以搓麻将作掩护,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高尚革命情操。在大量珍贵照片、史料、复原实物的展厅内,队员们找到陈列馆《参观指引》,积极对照文字说明,现场学习背景知识,对陈列馆呈现的革命历史有了更系统、全面的了解,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知识。                    

 

通过这次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学习参观活动,三(4)班的少先队员们

 

更加形象化、情感化地体会到了中国革命历程的不易与艰辛、感受到革命

 

者甘于奉献的榜样力量、大家深受红色思想教育、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护公共财物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奋学习,尊重师长、积极进取,勇于担责,争当时代好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

 

红色之旅

 

法华镇路第三小学  张鲲宇

 

  7月14日的上午风和日丽,我们法三小学三3班运动少年小队和喜鹊小队、荷花小队一起参观了《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如下四个问题:

 

1、 什么是《布尔塞维克》 ?

 

"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的音译,它是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

 

2、 这家杂志的编辑铺为什么在一个弄堂里?

 

历史回溯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因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而被迫停刊。为了继续宣传我党思想,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中央决定重新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刊名定为《布尔塞维克》。在众多革命人士的努力下,《布尔塞维克》第一期于1927年10月24日,在这里诞生了。

 

3、 中国伟大的革命人物有几个?

 

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蔡和森、张太雷、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任弼时、李富春、李立三、张闻天等。

 

4、我们的感受和感想是?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为祖国繁荣和富强贡献力量!

 

 

 

 

 

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组织开展的暑期未成年人红色文化寻访活动现已结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写一写”这种亲身实践的活动形式,传承红色文化,筑牢民族精神的根基,让学生体会中国革命历程的不易与艰辛,激励青少年珍惜当下,勤奋学习,争当时代好少年。明年将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推出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未成年人活动,充分发挥红色场馆的阵地宣传作用。

长宁区数字博物馆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