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
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七 一”重要讲话
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社会危机严重到了极点。北洋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为所欲为、恣意蹂躏。风雨飘摇的中国大地,孕育着空前的革命高潮。瞿秋白在遥远的国度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探索救亡图存道路、领导中国革命进程的重任。
抛却旧时代
奋斗寻光明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青年时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他立志要“辟一条光明的路”,为救国救民奋斗献身。1920年,他到了苏俄,踏上了一条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新旅——革命的“红色之旅”。
在俄期间,他两次见到列宁,加深了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瞿秋白为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撰写的通讯报道和《俄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中,系统地介绍了俄国革命的实践,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领袖列宁和布尔塞维克党,预示十月革命的“一线光明”将“照遍大千世界”。
瞿 秋 白
1899年
生于江苏常州。
1917年
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1919年
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
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1921年
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独编一班,该班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肖劲光等,瞿秋白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
1922年
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
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同时兼管中共宣传工作,主编《新青年》及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与编辑《向导》。瞿秋白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
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瞿秋白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5年起
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25年6月4日
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召开,正式把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1931年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1934年
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
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被捕。面对敌人,从容不迫,饮弹洒血,英勇就义。
- 分 享 -
- 《赤都心史》 -
我不是旧时代之孝子顺孙,而是新时代的活泼稚儿。
我自是小卒,我却编入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队里,他将开全人类文化的新道路,亦即此足以光复四千余年文物灿烂的中国文化。
这个庄严而自豪的宣言,表明了瞿秋白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情感上都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标志着他在人生旅程中“旧我”的终结,“新我”的开端。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革命事业,便是选择了抛头颅、洒热血。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肇始阶段,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那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的品德风范、思想情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